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ag贵宾厅

ag贵宾厅

心光熠熠 健康成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家谈

发布于:2024-05-17 文章来源:省教科院 浏览:837

    学生心理健康是中央重视、群众关注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均作出了部署要求。教育部决定自2024年起,将5月确定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要求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师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素养。为落实相关精神,引导社会各层面共同支持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稳健前行,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将邀请高校专家、省市县3级心理健康教研员、一线校长、教师和家长等群体在省教科院微信公众号开展“心光熠熠 健康成长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家谈”活动。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郝玲

    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理论研究、课程开发、教师培训、区域实践、评估监测等多个环节,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专业的心理健康支持。省教科院作为我省基础教育研究与指导的核心机构,应当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发挥引领作用,确保五育并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理念转换为有效实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省教科院教科研团队将持续深入学习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通过基线调研等方式,分析当前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形成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服务政策制定与实施;组织开展常态化教师培训,包括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识别心理问题的技能、干预技巧、危机管理等,确保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促进校家社协同,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路径,提升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教授家长有效沟通与支持技巧,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环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全体教科研人员持续的努力与探索,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人文关怀的精神,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

    兰州文理学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教育学院副院长、心理学教授王成德

    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构建立体高效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成为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作为一名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8年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学校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解决问题的底气。

    学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当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坚持五育并举、健康第一、预防为主、多方协同。在心理健康服务机制方面,突出专业引领、全员育人、家校医联动和系统治理。在心理健康服务保障方面,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制度、配足配齐专职专业人员、做好场地与经费保障。在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方面,凸显品德教育、学习指导、生活保障、心理疏导、情绪管理、价值引领、人格完善与社会适应。心理健康服务对象方面,突出学生主体,也要顾及教师。心理健康服务形式方面,涵盖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与医疗机构转介。

    构建立体高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和努力。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健康教研员  张晓倩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专门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作为心理健康教研员,要从全面提高教学课堂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出发,要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可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良好的意志,正面疏导学生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积极阳光心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和质量,重点要围绕学生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广泛应用到学生辅导实践中,汲取心理健康教育在激发学生内驱力、构建团体凝聚力、创建和谐校园向心力等方面的营养,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上大有作为。

    兰州市七里河区教研室副主任 心理健康教研员 张丽娟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提出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全过程,帮助我们树立了一种“大心育观”,从这个角度来看,每堂课都可以成为心育课,因为课堂教学中所发生的一切,都会引起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兴趣、动机、价值观、能力、性格、气质等积极或消极变化。真正的教学是教人,教师的心灵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灵。所以,为了社会培养合格的未来公民,教师要积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要意识到育人价值与精神意义,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有意识、自觉地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策略的研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激荡的“能量场”,为培养能“适应终身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未来公民)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尽职尽责。

    兰州市第五十八中学校长  张润娥

    在学校教育中推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新时代赋予学校的崭新使命与要求。传统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化解学生在学习征途上遭遇的心理障碍,更多扮演着“治愈者”的角色,却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内在积极心理特质的培育。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探究人类幸福本质的科学,不仅致力于传播积极向上的心理力量,更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个体实现内在的积极转变。积极心理学框架下,教育者得以聚焦于发掘和培养学生的正向心理品质,如乐观、感恩、韧性等,从而构建学生的积极心态,全面提升其心理韧性与适应能力。引入积极心理学于学校教育体系内,无疑为教育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方向。学校教师作为积极心理的传递者,需首先接受专业培训,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原理与技巧,以便在日常教学中融入积极教育元素,如鼓励式反馈、优势视角教学等,这样不仅能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学校还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工作坊和主题活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引导教师学会情绪管理,增强应对挑战的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在教学与人际关系上都能展现出更好的适应性和韧性。此外,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渠道,分享积极心理学的知识与实践策略,帮助家长成为孩子积极成长的支持者,形成家校共育的良性循环。总之,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

    兰州市七里河区王家堡小学校长 范玲芳

    小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其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关注和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确保他们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中茁壮成长!承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学校,应聚焦以下方面:聚焦常态环境建设,营造温馨舒适的心灵驿站;聚焦课程建设,构建切实可行的团辅内容框架;聚焦课堂建设,探索体验参与的教学模式;聚焦活动建设,关注人人参与的心理疏解模式。同时,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校要围绕“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和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的主题,通过德育为先,以德育心,提升课程服务底蕴;智育为重,以智慧心,保障课程服务实效;体育为本,以体强心,筑牢课程服务根基;美育为基,以美润心,提升课程服务品质;劳育为根,以劳健心,拓宽课程服务途径的多元融通的课程服务体系。总之,学校需要不断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着力打造心理健康特色校园,提升学校办学品质,让师生行走在阳光明媚的逐梦路上。



 

ag贵宾厅的版权所有©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5-2025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195号中山大厦 

邮编:730030 

联系电话:0931-8103157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4415号

工信部备案号:

 

ag贵宾厅

 

ag贵宾厅的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